為啥有一些同學會“放棄保研”,而選擇“考研”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576027530
在研究生考試中,大多數學生會羨慕那些“保研生”,他們不用經歷長時間的復習和備考,憑借平時優異的成績和表現,就能順利考上研究生。
但現實卻并非如此,有一些同學會“放棄保研”機會,而選擇繼續參加“考研”筆試,這又是怎么回事,其實背后原因很現實。
通常來說,在研究生考試中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考研,另一種是保研。考研的方式大家都有所了解,就是參加全國或各學校的統一考試,勝出者將成功上岸。
保研則指的是推薦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免試去攻讀碩士學位,甚至有些同學可以推薦讀直博。只要通過報考院校的面試,就可以直接被錄取,不用參加統一考試。
在很多考生眼中,都非常羨慕保研生,畢竟沒有了長期備考的壓力,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中。
如此優越的條件,為啥會有一些同學“放棄保研”機會,而選擇“考研”呢?其實背后原因很現實。
保研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無法選擇自己想去的學校”
對于大部分保研生而言,學校給予的保送名額多數是本校的,能夠“外保”的名額少之又少,能擁有這樣名額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這也就意味著,學生所上的學校和所學習的專業基本已經固定,如果保送的是直博,基本就沒有“退路”了。
如果“放棄保研”,選擇自己考研,就可以選擇一所自己喜歡的高校,從而彌補高考時候的遺憾。除此之外,還可以跨專業考研,雖然難度很大,卻擁有更多的選擇自由。
不僅如此,很多名校學生還申請了國外留學資格,甚至有人已經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這樣一來,他們自然會放棄保研名額。
學生雖然成績名列前茅,卻一直不穩定,很難有大的突破
眾所周知,保研生的第一標準就是成績,這不是根據某一次的成績而決定的,是對學生大學四年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定之后,才能做出的最后邀請。
學生的平均成績越高,就越有希望獲得保研資格。雖然很多大三學生一直名列前茅,卻不是很穩定,如果按照平均成績計算,他們可能很難躋身前列。如果有同學出現“偏科現象”,那基本已經告別保研了。
雖然在保研生中,成績占據了主要位置,但還有很多加分項,比如國家級或是省級的競賽獎項,科研創新項目以及期刊論文的發表情況等。這些都會影響保送名額。
相比于保研而言,考研只需要參加一場初試和面試,就有機會上岸,并且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院校,其實會更簡單一些。
畢竟保研的難度很大,大學四年的平均成績要穩居前列,除此之外,還要準備各種競賽、論文和科研項目,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一般學生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
為啥有一些同學會“放棄保研”,而選擇“考研”,看到背后的這兩大原因之后,或許就會有很多人能夠理解“保研生”的苦楚了,真的很現實。
通常而言,一個學校的保研名額非常少,可能在985和211高校的比例會相對較大,但普通院校的保送名額屈指可數,要想成為“鳳毛麟角”之人,遠比考研的困難更大。
當然,“放棄保研”只是一種選擇,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放棄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有時候自己去考研,能收獲更多的可能性,接受不確定的存在,反而能夠鍛煉大家的應變能力。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