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越來越難,不避開三個“雷區”難以上岸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576027530
考研越來越熱,從2015年的160多萬,到2021年的377萬,六年內已經翻倍增長,人們選擇考研的原因多種多樣。
有的人是因為自己的本科學校沒有競爭力,想通過考研提升學歷。
有的人是真心喜歡科研,希望能跟隨名師,在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上做出成就。
也有的人是被周圍人裹挾著,不知道為什么就參加了考研,把考研當成了避免思考未來,延遲就業壓力的“避難所”。
考研成為“躲避”壓力的選擇,越來越難
本來很多畢業生考研是因為對工作沒有清晰的規劃,想通過考研把就業時間延后,過渡一下,順便拿個學歷,也許畢業時會有新的選擇。
可是當這樣想的人越來越多,壓力也就從就業轉移到了考研上,考研人數越來越多,為了拔得頭籌,考生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獲得更高的分數,從而讓考研錄取分數線越來越高,錄取率卻不見得盡如人意。
更讓人無奈的是,全國各地很多大學都開始取消對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開始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傾斜,總體的考研名額出現“縮招”趨勢,這更增加了考生的考研難度。
考研并不是足夠努力就夠的,能否考上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整個考試準備過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坑”,讓不少考生因非分數原因落榜。
考研院校“雷區”需避開,通過筆試也可能落榜
并不是考一個高分就可以高枕無憂地被理想院校錄取,有些大學的考研招生“基礎設置”就有“雷區”,踩到這些雷,考生的考驗難度會徒然上升,通過筆試也可能會落榜。
推免人數太多:每個學院的每個專業都有一定的保研名額,尤其是名校的好專業,這里面既有本校的優秀本科生,也有外校學習成績非常好,申請保送過來的。
這些人也要占據院校原本設置的招生名額,更加壓縮統招生的上岸空間,所以推免人數多的學校最好避開。
復試時間過晚:大家都知道考研筆試過線后,還要參加報考學校的復試,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學校安排復試的時間是不同的,也是自主的。
本來如果復試沒有通過還有機會進行調劑,可是如果復試時間太晚,就會跟調劑時間有所碰撞,讓考生失去好的調劑機會,甚至落榜。
復試差額比例大:復試還有一個“坑”就是差額比例過大,一般情況下,教育部的規定是復試比例不能大于2:1,可是某些學校將全日制考生分數線與非全日制考生分數線劃齊,直接導致參加復試人數過多,筆試低分者無法逆襲。
不設置參考書目:還有的學校不給出明確的參考書目,增加考試的難度,讓一志愿的考生很難獲得高分,而讓調劑考生的機會更大,這讓報考這所學校的考生在備考階段完全沒有準備方向,只能擴大范圍,增加任務量。
以上這些“雷區”都是考生在報考前可以了解到的,一定多方面收集信息,做好“避雷”準備。
報考比考試分數更重要,選擇一定要謹慎
報考目標院校與專業直接決定了筆試分數能不能發揮最大價值,一些學校因為地域原因或專業熱門的原因,錄取分數線遠遠高出正常水平。
比如河南大學,作為本地的唯一一所211大學,會成為當地考生的競爭熱點,就出現了錄取分數比985學校還高的情況。
還有的考生一味追逐名校,被名校的價值光環所吸引,總想對著名校“沖刺”一次,可是在考研越來越難的情況下,這樣有些冒險的選擇其實有失理智。
也有的考生對相關學校的專業的情況了解不足,知道的就是有限的幾個學校,可是這也是別人都盯準的目標,考試壓力當然會很大。
對報考信息的收集絕不是浪費時間,在選擇學校時一定要擴大自己的認知版圖,可以去參考學校老師與學長學姐的意見,更要自己通過多個平臺全面收集信息,放棄一些固有的堅持,也許會收獲更好的結果。
總結:考研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無數次面對著堆積成山的資料冥思苦想的感覺也是焦慮的,每個考生都希望能考上理想的院校,那就一定要全方位看待考研,不僅僅要在備考上下功夫,更要在報考上做足功課,避開考研“雷區”,對學校進行理智選擇,一定會增加考上的幾率,希望每個考生的付出都能有所回報,全力以赴吧,考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