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tumor,neoplasia)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中惡性腫瘤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一類疾病。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和基本形態
一、腫瘤的概念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長期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腫瘤性增生與生理狀態或炎癥損傷修復時細胞增生有本質的區別:腫瘤組織生長旺盛,呈持續性、自主性生長,與機體不協調,即使致瘤因素停止刺激,仍保持自主性生長。
二、腫瘤的一般形態和結構
(一)肉眼觀形態(大體形態各異,反映良惡性)
1、數目和大小
2、形狀
3、顏色
4、硬度
(二)組織結構多樣、基本成分均分兩類
1、實質(腫瘤細胞):
(1)腫瘤的主要成分,大多一類,少數兩或三類
(2)決定該腫瘤的性質,命名,生長方式,形狀結構
(3)按分化程度分高(良性)和低(惡性)
2、間質(結締組織、血管、免疫細胞)
(1)結締組織、血管--支持和營養腫瘤實質(2)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機體抗腫瘤反應
(3)肌纖維母細胞--限制腫瘤細胞擴散
第二節 腫瘤的特點
異型性、浸潤和擴散是腫瘤的重要特點
一、腫瘤的異型性
腫瘤的異型性(atypia):腫瘤組織在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上,都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稱異型性。反映了腫瘤組織的分化和成熟的程度。
異型性小--分化程度高,生物行為表現為良性過程。
異型性大--分化程度低,生物行為表現為惡性過程。
(一)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失去了正常的排列和層次,結構紊亂。
良性瘤:異型性不明顯
惡性瘤:異型性明顯
(二)腫瘤細胞的異型性:
良性瘤:異型性小
惡性瘤:異型性顯著表現為以下特點:
1、瘤細胞的多形性:
2、核的多型性:
3、胞漿改變
第三節 腫瘤的生長與擴散
一、腫瘤生長的生物學:
1、腫瘤生長動力學:
(1)腫瘤細胞倍增時間: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倍增時間并不比正常細胞更快。
(2)生長分數:腫瘤細胞處于增殖狀態的細胞的比例。
(3)腫瘤細胞的生成與丟失
2、腫瘤血管的形成:VEGF、b-FGF
3、腫瘤的演進(progression)與異質化(heterogeneity)
演進: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其侵襲性增加的現象。
具體可表現為:生長速度突然加快,浸潤周圍組織和發生遠處轉移。
二、腫瘤的生長:
1、生長速度:差異很大
2、生長方式:
(1)膨脹性生長:大多數良性腫瘤的生長方式
(2)浸潤性生長: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浸潤是轉移的基礎。
(3)外生性生長:是良、惡性腫瘤共同具有的生長方式。
三、腫瘤的擴散:是一種惡性行為。
1、直接蔓延:腫瘤組織從原發灶沿組織間隙等部位直接侵入周圍組織和器官,并呈連續性生長的過程。
局部浸潤的步驟:
(1)癌細胞表面黏附分子減少,細胞彼此分離。
(2)癌細胞與基底膜的黏著增加。
(3)細胞外基質在癌細胞產生的蛋白酶的作用下降解。
(4)癌細胞借助阿米巴運動通過基底膜缺損處遷移。
2、轉移(metastasis):腫瘤組織從原發灶侵入血管、淋巴管和體腔,被帶到它處繼續生長,形成與原發瘤同樣類型腫瘤的過程。
(1)淋巴道轉移:是癌最常見的轉移途徑,常先轉移到局部引流區的淋巴結,形成轉移瘤。一般按淋巴引流方向,一站一站轉移,最后可經胸導管入血,繼發血道轉移。
(2)血道轉移:是肉瘤常見的轉移途徑,但癌也可以發生,血道轉移的運行途徑,與血栓栓塞過程相似;以肺最常見、其次是肝臟。轉移瘤的形態特點是彌漫分布、大小較一致、邊界清楚的多發結節,且靠近器官表面。
腫瘤血道轉移的部位,受原發腫瘤部位和血循環途徑的影響。但是,某些腫瘤表現出對某些器官的親和性:
肺癌易轉移到腎上腺和腦;
甲狀腺癌、腎癌和前列腺癌易轉移到骨;
乳腺癌易轉移到肺、肝、骨、卵巢和腎上腺。
(3)種植性轉移:體腔內器官的腫瘤蔓延至器官表面,瘤細胞脫落,種植在體腔內各器官表面,繼續生長形成多數轉移瘤。
3、惡性腫瘤的浸潤轉移途徑
(1)局部浸潤:分四步完成
(2)血行播散
(3)腫瘤轉移的分子遺傳學
四、腫瘤的分級與分期
第四節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一、良性:
1、局部:壓迫,阻塞;出血,感染。
2、全身:激素
二、惡性:
1、局部:壓迫,阻塞;破壞組織結構,潰瘍,穿孔;出血,感染;疼痛。
2、全身:激素影響,發熱,惡病質。
第五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一、分化程度:
1、良性:分化好,異型性小,與原有組織的形態相似。
2、惡性:分化差,異型性大,與原有組織的形態差別大。
二、核分裂:
1、良性:無或稀少,不見病理核分裂。
2、惡性:多見,并可見病理核分裂。
三、生長速度:
1、良性:緩慢
2、惡性:較快
四、繼發性改變:
1、良性:較少發生壞死,出血
2、惡性:常發生壞死,出血,潰瘍形成等
五、生長方式:
1、良性:膨脹性生長和外生性生長,常有包膜形成,與周圍組織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動
2、惡性:浸潤性生長和外生性生長,無包膜,一般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動
六、轉移:
1、良性:不轉移
2、惡性:可有轉移
七、復發:
1、良性:很少復發
2、惡性:較多復發
八、對機體影響:
1、良性:小,主要為局部壓迫或阻塞作用。
2、惡性:較大,除壓迫、阻塞外,還可以破壞組織引起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惡病質。
第六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一、良性腫瘤:
1、來源組織名稱+瘤
2、瘤形成特征+來源組織名稱+瘤
二、惡性腫瘤:
1、癌:上皮來源的惡性瘤
2、肉瘤: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瘤
三、特殊命名原則:
1、以人名命名的惡性瘤
2、腫瘤名稱前加“惡性”兩字
3、以母細胞命名的惡性瘤
第七節 常見腫瘤的舉例
一、上皮性腫瘤:
(一)良性:起源組織之后+瘤
1、乳頭狀瘤:見于鱗狀上皮、移行上皮等被覆的部位,稱為鱗狀上皮乳頭狀瘤,移行上皮乳頭狀瘤。
2、腺瘤:
(1)囊腺瘤:由于腺瘤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大并互相融合的結果。常發生于卵巢。
(2)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多見于結腸、直腸粘膜。呈息肉狀。絨毛狀腺瘤惡變機率高。
(二)惡性:起源組織之后+癌
1、鱗癌:常發生在鱗狀上皮被覆的部位。有些部位和通過鱗狀上皮化生,在此基礎上發生鱗癌。大體上常呈菜花狀。鏡下,分化好的鱗癌可出現角化珠或癌珠,細胞間橋。
2、基底細胞癌:多見于老年人面部。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浸潤破壞深層組織,但很少轉移,對放療敏感。
3、移行上皮癌:發生于膀胱、輸尿管或腎盂的移行上皮。分級越高,惡性越強。
4、腺癌:多見于胃腸、膽囊、子宮體等。癌細胞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排列不規則的腺結構、核大小不一、核分裂象多見。
粘液癌:分泌大量粘液的腺癌,又稱為膠樣癌。常見于胃和大腸。
鏡下可見粘液池的形成。印戒細胞癌。
(三)癌前病變、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1、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某些有惡變潛在可能的良性病變。
(1)粘膜白斑
(2)慢性宮頸炎及子宮頸糜爛
(3)纖維囊性乳腺病
(4)結直腸腺瘤性息肉
(5)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
(6)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7)皮膚慢性潰瘍
(8)肝硬化
2、非典型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指增生上皮呈現一定程度異型性,但不足以診斷為癌。可分為三級。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粘膜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層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幾乎累及全層,但未穿過基底膜。
二、間葉組織腫瘤
1、良性:纖維瘤(fibroma)、脂肪瘤(lipoma)、脈管瘤[血管瘤(hemangioma)、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平滑肌瘤(leiomyoma)、骨瘤(osteoma)、軟骨瘤(chondroma)
2、惡性:纖維肉瘤(fibrosarcoma)、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脂肪肉瘤(liposarcoma)、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3、癌與肉瘤的鑒別
三、神經外胚葉源性腫瘤:視網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皮膚色素痣(pigmented aevus)、黑色素瘤(melanoma)
四、多種組織構成的腫瘤:
1、畸胎瘤(teratoma)
2、腎胚胎瘤(embryonic tumor of kidney)
3、癌肉瘤(carcinosarcoma)
第八節 腫瘤的病因與發病學
一、腫瘤發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一)癌基因(oncogene):是原癌基因由多種因素作用被激活而形成的具有潛在的轉化細胞能力的基因。
(二)腫瘤抑制基因也稱抗癌基因(Rb基因、P53基因、P16基因)
(三)逐步癌變的分子基礎
二、環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機理:
(一)化學因素:
直接致癌物:烷化劑、酰化劑等。
間接致癌物:
(1)多環芳烴:致癌最強的是3,4-苯并比,2-甲基膽蒽。苯并比與皮膚癌、肺癌和胃癌關系密切。
(2)亞硝胺類:與食管癌、肝癌發生關系密切
(3)芳香胺類與氨基偶氮染料:前者與印染工人膀胱癌發生率較高有關,后者可引起實驗性肝癌
(4)黃曲霉毒素:其致癌性極強,主要存在于霉變的花生和谷物中,可誘發肝細胞癌。
(5)金屬元素:鎳、鉻、鎘等。如煉鎳的工人鼻咽癌和肺癌發生率高。
(二)物理因素(電離輻射、熱輻射、慢性刺激、異物、創傷等)
石棉纖維可引起肺膜間皮瘤。
(三)生物因素
1、RNA病毒:通過轉導和插入突變兩種機制將遺傳物質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使宿主細胞發生轉化。人類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
2、DNA病毒:
(1)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與子宮頸、肛周和外陰的鱗狀細胞癌有關。
(2)EB病毒(EBV):與鼻咽癌及伯基特淋巴瘤關系密切
(3)乙型肝炎病毒(HBV)
3、幽門螺桿菌:與胃淋巴瘤、胃癌發生有關。
三、腫瘤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宿主對腫瘤的反應
腫瘤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