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考點與真題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28年—1930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理論。1938年11月,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斗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道路”。
2.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國家政權的基本依據
(1)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
①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對外,中國沒有民族獨立,受帝國主義壓迫;對內,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沒有議會可供利用,沒有組織合法斗爭的權利,所以只有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進行革命,并且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眾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革命最廣大的同盟軍,所以共產黨必須進入農村發動、組織農民,去解決他們迫切需要的土地問題,在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農村革命根據地作為戰略陣地。
③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多次實踐認識到先奪取城市的可能性不存在,而廣大的農村是敵人統治相對薄弱的地區,中國共產黨人可以到農村去積蓄、保存、發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農村改造成先進鞏固的陣地并以此為出發點來奪取城市乃至全國政權。
(2)關于中國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可能性
客觀條件:①中國的政治經濟不平衡(中國紅色政權存在的最根本原因);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③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主觀條件:④有良好的群眾基礎;⑤有相當正式的紅軍;⑥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確(是保證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最緊要的主觀條件)。
(3)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革命理論的歷史意義
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不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這一獨創性地的革命的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真題回眸
【材料精讀】
1.(ABCD,2010年第27題,1994年理第16題) 鄧小平指出:“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毛澤東找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的根據是
A.中國內無民主制度,外無民族獨立 B.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
C.中國革命的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農村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 D.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 (A,2005年第8題,2011年第5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存在,這是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A.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B.國民革命的政治影響及良好的群眾基礎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和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正確領導
3.(材料,2001年文第36題、理第37題)下面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
材料1:①鄉村是統治階級的四肢,城市才是他們的頭腦與心腹,單只斬斷了他的四肢,而沒有斬斷他的頭腦,割裂他的心腹,還不能制他的最后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后的諸問題》(1930年6月)…
②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勝利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現在就全國看來,農民運動的發展比城市的工人運動要快得多。在這一種情勢下,若我們依然是將大部分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實不如用在農村中為好。革命勢力占據了廣大農村后,可以結合起來包圍城市,封鎖城市,用廣大的農村革命勢力向城市進攻,必然可以取得勝利。
摘自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
材料3:如果革命的隊伍不愿意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奮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隊伍要準備繼續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爭,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
請回答:①分析材料1,說明近代中國社會城鄉關系的特點及其成因。
②閱讀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觀點及其分歧的實質。
③綜合材料1、2、3,指出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客觀依據和革命新道路理論的基本點。
4.(DE,2000年文第21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展的主觀條件為
A.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響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
【答案要點】
3.①特點:城市沒有力量統治廣大的農村,農村可以脫離城市而相對獨立存在。這是因為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發展極端不平衡,自然經濟占著顯然的優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微弱;統治階級內部四分五裂,中國長期處于不統一的狀態。
②在材料2中,①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張以鄉村為中心,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其分歧的實質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還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
③客觀依據:近代中國國情決定了強大的敵人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敵人統治的薄弱環節。其基本點是將黨的工作重心放在農村,把落后的農村變成先進的根據地,在農村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名師詳解】
【命題方式】考點一致,多角度反復命題
【解析】考點:中共黨內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左”傾錯誤思想、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啟示。
以上5個問題,分別運用從總—分考查方式,考查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有關內容。其中,腳注題(1)從總的角度考查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依據;腳注題(2)、(3)、(4)分別考查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及最主要的客觀條件(根本原因)等,腳注題(5)則考查了其主觀條件。從試題的命題角度看,涉及到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已全部包含,其下一步的命題趨勢是知識點的重復。故希望考生能結合以上問題,加以系統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