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重要知識點: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摘要] 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這項重要的時政也提醒2015考生重新梳理考研政治抗日戰爭這項重要的考點知識。
一、時政熱點
1.習近平——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9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習近平表示,69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國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
2014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當天,除了在主場地公祭外,南京還將在建有紀念碑其余17處叢葬地同步公祭遇難同胞。中國國家領導人將于13日參加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紀念日活動。是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體現的是對群眾的尊重,是對生命的敬畏。而以國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國家已經擬人化,國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與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表明國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體現了政治文明的進步。
二、考綱要點
●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武裝侵占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政府電告東北軍:“日本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以后,隨即開始入侵中國華北地區。接著,日方又策動華北五省兩市“防共自治運動”,制造傀儡政權。這就是華北事變。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由此開始。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一二。九運動
在民族危機的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于1935年8月1日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國各黨派、各階層、各軍隊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確主張,在全國范圍內產生很大影響,有力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在對蔣介石屢次勸諫無效的情況下,發動了西安事變。事變后,張、楊聯合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等八項抗日主張。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巨大影響,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希望通過今天的講解,各位考生能夠將該知識點掌握牢固。預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